【生活闲聊】关于生活点点滴滴我想说
相信大家生活里总会遇到一些人生难题、恼人琐事、奇葩经历、无聊闲话等,不想和家人倾诉,又不知去哪抒发情感。那就到这里发表言乱,听听大家的想法吧~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,一山更比一山高。
热门讨论
8讨论
YouTube 拒绝下架煽动抢劫华裔歌曲,原因是艺术有表达自由,不能开先例
说唱歌手 YG 曾经在2014年发布过一首歌曲,名字叫 Meet the Flockers
歌词是这样的:
“首先,你要找个房子踩点,找个华人街区,因为他们不相信银行……”
明眼人都能看出,这些歌词完全就是一个针对华人的抢劫四步指南,对象明确,教唆意味明显。(PS. 作者 YG 2020年1月的时候曾经因为抢劫指控被捕过)
这样一首歌,无论是在过去,还是在反亚裔仇恨犯罪频发让我们充满恐惧的今天,它的存在对于亚裔来说,都是一根刺。
16年的时候就曾经有人联合抵制这首歌,YouTube 上的视频被用户自发删除,没想到18年它又通过 YG 的个人账号回归了。今年这么特殊的时期, YouTube 的员工们要求自己公司的 Trust&Safety 部门下架这首歌的视频,结果竟然是被拒绝了!
一名高管在回应邮件中写:“我们觉得这个视频确实很有冒犯性,也能理解它让很多观看它的人感觉到很痛苦,尤其是在反亚裔仇恨犯罪越来越多的时候。然后话锋一转:虽然这个歌词内容有可能违反了公司关于仇恨言论的政策,但是那些含有 EDSA 内容的视频会被规避在这个政策之外。”
EDSA,是 Educational, Documentary, Scientific or Artistic,“教育、纪录片、科学或艺术”。也就是说 YouTube 高管们认为这个视频是一种艺术表达。
艺术的门槛真是低得可怜,这种形式上平铺直叙内容上毫无营养的东西,竟然算艺术。
令人深感疑惑的是,曾经被下架的乱世佳人不是艺术表达了吗?被下架的两集海绵宝宝也不是艺术表达了?
YouTube 的高管们还写:“我们的政策专家们就此讨论了很久,还是做出了艰难的决定,保留这首歌曲以保持我们政策的一致性。避免开这样一个先例,否则我们就要下架很多 YouTube 上的其他音乐了。”
可是 YouTube 在2020年第四季度下架了超过九万七千个视频,移除了超过四千六百万条评论,原因都是他们违反了仇恨言论政策。我猜,YouTube 一定是觉得这些视频都不够艺术吧。充满艺术气息的音乐对 YouTube 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,因为很多音乐内容都是有广告支持的,YG 的一些歌也是。
一名 YouTube 的发言人说,YouTube 有一种开放的文化,鼓励员工去表达他们的观点,即使他们不同意公司的决定。我们将会继续进行这类讨论,努力在维持开放性和保护 YouTube 社区中寻求平衡。
在 YouTube 内部板块上,一名员工对高管的回应写下评论,这个评论收到了来自430多名同事们的点赞。评论里说:这是你们绝佳的机会,来展示你们在“种族正义倡议”中的领导作用。你们想选 Edmund Pettus 桥的哪一边?Edmund Pettus 桥在黑人民权运动中有着符号性的地位。1965年,这里举行了一场抗议,为黑人争取投票权,结果遭到了警方的镇压,变成了一场流血事件,被称为“血腥星期天”。这起事件震惊了全国,最后促成了黑人获得投票权。
YouTube 高管承诺举行一场大会,让大家一起和多样性及包容性部门的负责人来讨论这件事。讨论的结果就是员工们依然很不满意,“大会上获得的直接答案数是0。” 配上克林顿的表情包。
员工们还尤其抨击了一名高管拿“我自己的老婆就是亚裔”当挡箭牌。一名员工写:有亚裔妻子可不算什么凭据。另一个员工写:我认识一个亚洲人,这就是能让这种视频留在网上的合理理由吗?
这名高管的逻辑实在太感人了。大概不是当事人,没经历过歧视,没经历过恐惧,根本不会有同理心。
不知道这场大讨论会不会继续下去,还是就此打住了。我们可以蹲一个后续。
那么,这样一首歌到底该不该被封杀下架呢?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过于政治正确了,也许有人会说这类歌曲里本来就是暴力黄赌毒,也许有人会说封杀下架是一种强权思维,艺术有表达的自由……
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,人人都有表达的权利和自由。可是,自由,也是相对的,不是吗?
2021-04-01 09:51
2.7k次浏览
8讨论
“拜登政府”变“拜登-哈里斯政府”了,哈里斯是不是就要当总统了?
最近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,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,就是很多媒体都在说,白宫的官方说法从原来的“拜登政府”变成“拜登-哈里斯政府”了!
以图为证👇
欢迎来到拜登-哈里斯的白宫!
这写法看起来真挺像电影里的男女主,俩人都一番,或者是两个 co-produce 的制片人,地位平等,有联合执政内味了。
听说以后所有的媒体都要用这种写法了,这完全打破了过往的传统。还是头一次看见如此强调副总统的,说真的我以前都不怎么关注副总统的,现在对哈里斯却是很熟悉。
川普在的时候,彭斯也不是很有姓名👇注意画线部分,只写了一个 The Administration,而且字还不是很大。
不过奥巴马时代和拜登的风格倒是差不多,只是我记得那时候媒体也没有天天写 Obama-Biden administation 吧……
根据白宫新闻发言人 Jen Psaki 的说法,改成拜登-哈里斯政府是为了强调副总统的重要角色。大多数情况下,哈里斯都是最早来上班最晚下班的人。她在未来也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。
哈里斯确实很受重视,上周拜登指定她去解决南部边境危机。之前哈里斯还和许多其他国家的领袖单独通过电话。注意了!外交职能一般都是国家元首,也就是总统的责任。像哈里斯这样积极参加国际事务的副总统应该也不是很多见吧。
更加有趣的是,拜登这个月初还口误过一次,直接管哈里斯叫总统。当时是在庆祝新冠疫苗分发接近1亿剂,拜登在演讲中原话是这么说的:“当哈里斯总统和我不久之前在线上参观亚利桑那的一家疫苗中心时,一个护士这样说,每注射一针疫苗,都像是在注射希望。”
这口误真是,我直接一个好家伙!
所以,大家怎么看呢!
2021-03-31 11:16
2.6k次浏览
4讨论
拜登的德牧“少校”又咬人了,不过总比以前总统们养的鳄鱼和老虎好
今天最新鲜热乎的新闻,现在的 first dog,拜登的宠物德国牧羊犬 Major “少校”又又又咬人了。
为什么要说又呢?因为这只德牧之前就咬伤过一名特勤人员,还被送回了拜登的老家接受训练,看到今天的新闻想必大家都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。少校重回白宫还没过多久呢!
根据官方的解释,少校是在一次遛狗途中小咬了人一口,他还在适应他周围的新环境。出于谨慎,白宫的医疗部门为被咬的人做了检查,发现他并没有受伤。之后这个人就照常回去工作了。
这算是发生在第一宠物身上的又一个小插曲。大家都知道女王特别爱养狗这事,但其实历任美国总统也会在白宫养宠物(除了川普),合理推测这些宠物可能都会引起一些这样那样的有趣故事。甚至还有人专门给他们写了一本书叫《白宫宠物》呢。
历史上跟着主人入主白宫的宠物超级多,什么种类的都有,除了猫猫狗狗这些常规的,还有马、公鸡、蛇、豚鼠等等,甚至还有浣熊。这样看来,白宫其实是个动物园!
奥巴马一家养了一只叫 Boo 的葡萄牙水犬,看起来特别可爱,非常受欢迎。但其实奥巴马因为女儿过敏所以本来不养狗的,进入白宫后为了遵循传统,才选了 Boo。Boo 通体漆黑,只有胸前和前爪是白的,毛茸茸的,确实萌。
克林顿有一只叫 buddy 的拉布拉多,还有一只叫 socks 的猫咪,听说他们俩总打架。
肯尼迪一家养了一批叫 Macaroni 的小马,这只小马也是肯尼迪女儿的最爱,经常骑着它在花园里闲逛。
养浣熊的那个是第三十任总统柯立芝。这只名叫黎贝卡的浣熊本来是密西西比州送给他的感恩节大餐,结果热爱动物的柯立芝说他绝不会吃浣熊,所以就养了下来。
有学者认为宠物能反映主人的性格,能帮助总统塑造形象,甚至还能在外交中起到独特的作用,地位超然。
第六任总统亚当斯曾收到法国将军送来的一只短吻鳄,把它养在了一间浴室里。不知道当时白宫的工作人员心情如何。估计比今天被咬的那个差一些。
第八任总统范布伦曾收到过阿曼送来的两只老虎幼崽,范布伦本人很想把他们留在白宫,但最后还是被国会送去了动物园。真是明智的决定啊!
2021-03-30 15:09
1.1k次浏览
3讨论
长赐号被困六天,小挖掘机走红,还留下大批表情包,人还是要有点苦中作乐的精神
今天一早起来看见好消息,长赐号重新上浮,苏伊士运河很快就能通航了。回想起过去这几天,实在是感觉十分魔幻。
各大媒体报导苏伊士运河堵一小时损失上亿美金,国际原油价格上涨,部分船上的活体动物危在旦夕,再堵下去恐怕连卫生纸等一些日用品等都要缺货。看起来一派愁云惨淡。
反观各路神仙网友,p图的p图,玩梗的玩梗,还有小挖掘机一夜走红,真是特别欢乐。果然这个世界还是需要有点娱乐精神,哪怕是苦中作乐呢,生活不得有点乐子才愉快吗?
先来看看各路大神做出来的meme吧!
有让哥斯拉和金刚一起来救的。
有卡比兽在河道里睡着了的。
从飞屋环游记中获取灵感,把船浮起来。
进击的巨人也来帮忙。
2021,也是想给人填堵的一年。
当然最多的还是关于小挖掘机。这个挖掘机是最先被派到船只搁浅处,用来清理淤泥的。
小小挖掘机孤身一机,试图和强大的命运对抗。。。
表情包应运而生:
这是尝试让生活回到正轨的我
这是我的工作和我的处理能力
承受着庞大经济压力的我和它比起来算什么呢?
挖掘机小哥也是个很会玩的有趣人才,顺势开了个Twitter。
是一位浪漫诗人。
也是睡一觉可以睡掉40亿美元的男人。
如此重要的人物却不能加薪,还要担心老婆会不会跟人跑了。
现在长赐号脱困,小哥和他的挖掘机也可以功成身退了。
祝他早日加薪成功!
2021-03-29 10:33
2.2k次浏览
2讨论
昨晚夜空突现瑰丽流星,是外星人来了?气象局电话被打爆,赶紧许愿结果白忙一场😅
是不是有base俄勒冈和华盛顿州的小伙伴昨天晚上亲眼目睹这个哦?
好多簇银白色光线划过夜空,璀璨夺目,好像一场盛大的烟花,又像是星河战舰浩浩荡荡驶过,奔向远大前程(科幻电影里外星人开战即视感)。电影里的太空流火,主角超能力变身等等特效,灵感应该都是从这来的吧?
有不少人以为这是一场难得炫丽的流星雨,赶紧对着天空许愿,还纷纷打电话给波特兰气象局,差点把人家的电话打爆了。
结果专家说,这不是流星雨,这可能是太空垃圾。。。
说具体一点,这是三个星期前发射的 SpaceX Falcon 9号的残余部分在重新进入大气层时发生了燃烧,才创造出这样美轮美奂的梦幻流星雨。虽然 Space X 和马斯克本人都没有出来说话,但是网友们还是把 Falcon Reentry 刷上了 Twitter 热搜。
华盛顿大学的一名天文学家 James Davenport 和媒体激动地说:“多亏了 SpaceX,我们才能看到这么一场精彩的深夜秀。这是 Falcon 9 火箭的最高端,我们也称其为第二段。它是三个月前发射的,也确实做到了应做的事,就是把卫星送入轨道中。它唯一的失败就是没有完成它的脱轨燃烧,所以它没能按照人们预期的时间和地点降落。在过去的三个星期里,它一直在等待降落。而我们很幸运,降落就发生在了我们头顶上。”
Falcon 9号是一个部分可回收的两段式火箭。第一段装载9个发动机,用于最开始的升空,第二段只有一个发动机,用于引导它进入轨道。第一段会返回地球,大概率上会成功着陆。第二段就成了太空垃圾,会被遗留在轨道里,或者在大气层中燃烧殆尽。(下图是第一段着陆的景象)
天文学家 Jonathan McDowell 说这种残骸 reentry 其实一点也不罕见,在今年就已经是第14个了,只不过有一些残骸非常小,人们看不见罢了。
西雅图气象局也发推确认了这确实是 Falcon 9,还说它的速度会比正常的流星雨慢很多。它也不会给地面带来影响,因为在大气层中就烧完了,唯一留下来的就是大家拍到的画面了。
担心的朋友可以放心了!不过看来下次看见“流星”不能随便许愿啊,可不知道对着许愿的是真的流星还是太空垃圾哈哈哈哈哈😅
还没看过的小伙伴们,来一起欣赏一下这难得的天文奇观!
Cornelius Or. pic.twitter.com/QrLfbnUGCB— Erik Rasmussen (@Rasmusse007) March 26, 2021
2021-03-26 10:22
1.9k次浏览
6讨论
疫情彻底结束后,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?网友的答案五花八门,有的好笑有的好哭
随着感染人数逐步下降,打了疫苗的人越来越多,感觉情况是肉眼可见的在慢慢好转了。越来越多的地方重新开放,这一周就有不少好消息。可以去餐厅吃饭,去电影院看电影,去游乐场坐过山车……
虽然还有很多限制,也还有病毒再一波爆发的风险,但是都拦不住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了!世界断档一年,人们对原来正常生活的渴望变得一天比一天强烈。
最近就有人在网上提问,疫情结束后,你第一件事要做什么?不少网友都七嘴八舌地在下面留言回复,有的答案特别搞笑,但也有答案让人感慨不已。一起来看看!
1. “走上我的屋顶,见一个人就指一个人,告诉他们“你会得到一个拥抱”,然后去拥抱所有人。”
2. “出门,呼吸一下没有口罩遮挡的空气!”
2. “去餐厅吃饭!我们法国这里的餐厅从去年10月起就关闭了。关闭前的最后一天我在一家餐馆吃饭,重开后的第一天我也一定要去找个餐馆吃饭!”
3. “这太简单了,我想看到大家都变得开心起来,看到大家的微笑。疫情之前我以为能看到别人的笑容都是顺理成章的事。”
4. “去拜访我住在另一个国家的老祖母。”
5. “去看看在国外的父亲。我父亲在三年前两次中风,大脑严重损伤,从此一直住在专业疗养院里。这周过去我就有一年没见过他了,不知道他变成什么样了,会不会觉得我们把他抛弃了。”
6. “我要去图书馆,我很久没去了,太难过了。”
7. “就出去,去哪都行”
8. “把所有的飞行折扣券都用了。”
9. “去电影院把所有的电影都看了。”
10. “去听一个现场音乐会,什么题材的音乐都行。”
11. “和朋友一起旅行!办一个大party!”
不过也有一些不那么乐意看到lockdown结束的回答😂
1. “我会很难过,因为我不能再隐藏我压根没有社交生活的事实了。。。”
2. “自己哭😭因为我喜欢呆在家,而且我已经在这一年里失去了我所有的社交能力。”
那么,疫情结束后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?一起来说说吧!
2021-03-19 10:38
1.6k次浏览
4讨论
父亲辞职带娃多年成育儿网红,儿子却选择自杀,到底为什么呢?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,孩子和父母应该是什么关系?
曾经有养儿防老的观念,认为孩子是给父母以后养老送终的。还有传宗接代的想法,觉得孩子生下来是来延续家族传承的。有极端的父母将孩子视作另一个自己,千方百计让孩子代替自己实现梦想。当然,也有父母觉得,父母和孩子应该是独立的个体,谁也不欠谁的。父母教养孩子是为了个人生命的完整,不是为了叫孩子感恩戴德。
不管怎样,父母与孩子该如何相处,这是许多年来,人们都在苦苦摸索的问题。
也许有人会找到自己的答案,也许有人找不到,却也能得到一个平衡,和孩子自如相处。
但是对于接下来这位父亲来说,他找到他的答案了吗?他得到自己想要的了吗?
“老得”是一位在国内育儿圈很有名气的网红博主。他与妻子离婚后辞去高管职位,独自养育儿子张一得,全职带娃,并在网络上分享,儿子几乎是广州本地论坛网友们看着长大的。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叫他“老得”或“一得他爹”,这位父亲真的把全身心都奉献给儿子了。
老得的经历这些年也被媒体报导过,很有一些故事能让人们津津乐道,将这位父亲捧上神坛。
带儿子住郊区,为儿子建农庄,自己通过种地,养鸡,卖废品为生,加上做博主收获粉丝打赏来补贴家用。
17年里,老得给儿子拍下20万张照片,拍坏了5部相机。
每日不重样地给儿子做饭,创造近万道菜,用蔬菜雕刻各种字母,累计有25万个。
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,要求八岁的儿子独立给打赏的粉丝们做饭表示感谢。
重视儿子的教育,三岁前必须全英文交流,还学完了小学课程,三岁后父子交流就要通过笔谈,哪怕要喝可乐也得写在纸上。儿子长大后,又把儿子送进最好的私立学校。
如此种种,不一而足。
最后,儿子张一得也不负老得所望,长成了大家口中“别人家里的孩子”。张一得被 Emory University 埃默里大学录取,攻读哲学。
本来是皆大欢喜的结局,老得多年付出终于有了回报,可以功成身退了,谁知悲剧却降临。
到美国后,几乎被粉丝们看着长大,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,竟然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就在这个月初,3月5号,儿子张一得去世,死因不明,年仅19岁。学校将他的死亡称之为 accident,有消息称张一得患有抑郁症,他死于自杀。
一时间,所有人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。
一个被父亲捧在手心里的孩子竟然有抑郁症,他的父亲怎么可能之前没有发现呢?
难道是父亲才是压抑的根源,是父爱过满,让儿子觉得窒息吗?许多人开始疯狂责骂这位父亲,认为他的关爱太过度,是用自己变态的爱来博取粉丝,满足自己的虚荣心。
有儿子生前的朋友站出来反驳,不是的,一得每次提起父亲都能看出他很爱自己的父亲。
只不过斯人已逝,现在说什么其实都没有意义了。
老得在儿子死后写了一封信《致埃默里大学Dave的同学们》,他写到自己从不会对儿子说不,尊重儿子的所有决定,包括最后的这个决定。他爱儿子,没有条件。
这里无意批判老得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,目前也没有证据显示儿子的死和父亲的教育有确切联系。
只是为老得感觉惋惜,在儿子身上,失去了自我。
不知道大家看后,又是怎样的心情呢?
2021-03-18 10:20
4.2k次浏览
3讨论
无间道不一定在警匪片里!调查记者深入公司做卧底,一不小心业绩出众做到二把手
“卧底”这个总出现在影视作品的神奇工种,总给大家留下一种既神秘刺激又辛酸危险的印象。
最出名的肯定是港片《无间道》了。“三年之后又三年”,深入黑帮卧底快10年,刀架在脖子上,连自己是谁也忘了。
还有韩国电影《新世界》里,警察卧底8年,从小喽啰摇身一变坐上第二把交椅,成为社长的左膀右臂。
其实卧底不只存在于警匪片,最近一个“记者卧底公司挖猛料,不小心业绩出众做到二把手”的故事,告诉我们真是影视来源于生活,现实比影视还刺激。
这个自称为“老K”的记者,用脸谱面具遮着脸,把自己的故事在广大网友面前讲了出来。
起初,为了调查一家汽车销售公司是否涉嫌欺诈,他被上级派去卧底做销售。由于他此前毫无销售经验,一开始真是举步维艰。在逐步走上正轨后,他发现销售作为最底层人员,接触不到任何核心数据,也自然拿不到他想要的情报。于是,他就开始拼命工作,“一着急一努力”,最后竟然一路高升,做到了这家公司的二把手。
于是消息很快便到手,可以回去交差。可这一升不要紧,这位记者不仅因此有了十几个“小弟”为他鞍前马后,薪资更是涨了好几倍,比他做记者时的待遇好很多。这样的诱惑真是让人难以抵挡。
最后就连他的记者上级都要每天给他打电话,嘘寒问暖,防止他有“叛变”的心思,还向他承诺,以后会派他去更好的地方做卧底。
这位记者真的是个人才。果然金子到哪都会发光,不仅记者做得好,做公司管理人员也一样不差。最可贵的是还坚守着一份新闻理想,在金钱权势的诱惑下也不动摇,真算是一段传奇了。
只是不知道这样会不会被当成商业间谍。
其实调查记者一直是个危险的职业,不仅要扛着长枪短炮每天冲刺在各类突发事件第一线,还要忍辱负重深入敌后,学会十八般武艺挖新闻。
曾有许多调查记者为了获得“隐性新闻”冒着巨大的风险,例如装疯子进入精神病院、假扮吸毒者混进毒窝等等。一旦被发现,连人身安全可能都得不到保障,更不要说卧底调查一直面临着法理、道德上的巨大风险。
但也正是因为他们,社会背面不为人知的黑幕和罪恶才能被公众了解,有进步和改变的可能。
2021-03-17 10:03
1.2k次浏览
4讨论
十年过去,表情包“分神看美女的男朋友”真人重聚了?
Meme 表情包是网络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。不用费太多口舌,嬉笑怒骂就都在不言中准确传达,还总能起到用幽默消解严肃的神奇作用。
网上冲浪的各位朋友们一定都是表情包大户,谁手里还没有几个用得顺手看着就想乐的表情包啊?
也有一些经典表情包,不说人手一个一直在用吧,但至少大家肯定都见过。比如下面这个,“和男友走在街上,男友却回头看红衣美女怎么办?”
在网络上流传多年,这张表情包早已脱离了原本的单一趣味,充分展示了广大网民们无限的创造力、想像力和娱乐精神。
比如:
当你要买 iPhone 时,你的信用卡怎么想
在一切令人头大的人生正轨面前,千禧一代只想要一个牛油果吐司
甚至是人类传统语言和表情包之间的嫌隙
当然,单身狗也是可以有单身狗的乐趣的
……
不过,对于喜新厌旧的冲浪手们来说,这个表情包还是有点过时了。可谁想到如今它又顽强翻红,重回大家视野呢?
翻红的契机,就是这个 Twitter。有人发推,称这表情包中的三位主演十年后再一次重聚,瞬间引起大家的疯狂反馈。动动小手,150万个赞就给出去了!
The actual people from *THAT* meme, 10 years on .... pic.twitter.com/SjW7PAwMbk— John O'Connell (@jdpoc) March 13, 2021
看着三位主演经过十年时间,身上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,男主头发都白了,真叫人感叹自己的青葱岁月也已经流逝在这五光十色的网络中了。
可有人也觉得好像有什么不对?
这个蓝衣服的女子眉眼很不像啊,这个男主身高好像也不太对啊,怎么回事……
没错,没错,这个爆火的十年重聚图,其实是假的,这三个人并不是当年拍下这张照片的真人。博主已经辟谣了!
Yes, people (oh, have a sense of humour) it's a trio cosplaying for effect.— John O'Connell (@jdpoc) March 13, 2021
“对,大家有点幽默感吧,这是个cosplay”
照片里的其中一名模特也出来承认:“当天我们只是恰巧在正确的地点穿了同样颜色的衣服,这是个完全的巧合。”
最初以“十年重聚”发推的这名博主很有哗众取宠博眼球的嫌疑,网络时代造假成本真是很低。很多人都不会再关注后续,就看不到博主的第二条澄清推特,估计现在有超多人会以为,当年表情包里的三人真的重聚了。
这张照片其实是2018年就拍下来的。当年9月,一场名为“Two Decades of Memes 表情包二十年”的展览在纽约举办,这张照片就是在那个展览上拍的,照片里的三人都不是表情包里的原版。
原本的表情包是一名西班牙摄影师 Antonio Guillem 在2015年拍摄的图库摄影,在2017年意外走红于网络,距离现在,也才过去了4年而已。
博主也许只是想说句玩笑话,不想却被超多人误解,不过这也是关于经典表情包的有趣后续吧。
能让大家喜欢的表情包再次翻红,想起自己曾经网上冲浪时的快乐回忆,博大家一笑,也算是好事一桩?
2021-03-15 10:09
2.5k次浏览
13讨论
朋友说打完疫苗后躺几天都起不来……听完好害怕
最近疫苗越来越多了,能接种疫苗的群体也在逐步扩大。我身边有不少朋友也陆陆续续打了疫苗,还给我讲了他们的感受……
看后不得不说我是有点害怕了🤦♀️
我一个朋友刚打了辉瑞的第一针,说这个疫苗劲特别大,打完之后整个胳膊都麻了。甚至晚上睡觉的时候,都因为胳膊酸睡不着,也一直不敢侧身躺着。
还有一个朋友也是打了辉瑞,第二针之后就开始持续低烧,在床上躺了好几天都起不来,而且头疼非常严重,不得不请了几天病假。
听说 moderna 也是劲很大。有人说晚上硬生生浑身疼疼醒了,虽然没发烧,但那感觉就很难忘。
本来感觉自己也不是一个特别怕打针的人吧,从小打过的疫苗也好多了。打流感疫苗的时候都是没啥感觉,反应最严重的HPV也就是胳膊酸一段时间,看到这些repo突然有点害怕。
加上有各种打完疫苗后急病去世的新闻,比如欧洲那边多名老人接种疫苗后过世。还看到有一个华人小姐姐打完疫苗后突发急性血液病,虽然她现在已经没什么大碍了,她也支持大家接种疫苗,但是看她的描述就是感觉十分恐怖。
为什么这个新冠疫苗的反应会这么大啊?有没有专业领域的朋友可以帮忙讲讲的?我知道一般疫苗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率,但是通常这个比率都很低。可是现在新冠疫苗给人的印象就是不太安全的亚子。
🙏真心求问有没有懂的朋友能来说一说的?
2021-03-12 10:04
8.5k次浏览